云南陆军讲武堂原址沙盘全景图
作者 杨竣 尹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党指挥枪、建造自己的公民戎行,是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牢不可破的真理。公民戎行为党和公民建立了永存勋绩,是保卫赤色江山、保护民族尊严的刚强基石,也是保护区域和国际和平的强壮力气。”“坚持党对公民戎行的肯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动政治建军、变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把公民戎行建造成为国际一流戎行,以更强壮的才能、更牢靠的手法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开展利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公民戎行,向来注重建造戎行院校,培育军事人才。新中国建立之初,在云南就设置了一所军事院校。1950年3月20日,中国公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入驻云南陆军讲武堂原址,在昆明持续办学。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云南建立的榜首所正规化军事院校,它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之中,创立于革新圣地江西南昌,办学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原址内,承继和发扬了“抗大”的光荣传统和优秀风格,为戎行建造、巩固国防、建造边远当地作出了活跃奉献。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校长陈赓题词
从井冈山一脉相承的二野军大
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赤军后,毛泽东同志为了缔造一支真实的公民武装,在戎行中建立党的安排,支部建在连上,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各级设立了党代表,并建立了党的前敌委员会。从此,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建军准则,确立了党对公民戎行的肯定领导。为了快速培育革新戎行的军事人才,习惯革新斗争需求,毛泽东同志及时提出兴办以练习下级军官为首要使命的教训队。1927年11月底,在江西省宁冈县砻市龙江书院创立了赤军教训队。1931年9月,赤军第三次反“围歼”成功后,依据地和赤军得到扩展,迫切需求培育大批军政干部。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办了黄埔军校,咱们要建立“红埔”军校。1931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中心执行委员会关于建立中心革新军事委员会的通令中,正式把校名定为中心军事政治校园(从第二期开端改为中国工农赤军校园,简称“红校”),萧劲光为榜首任校长,刘伯承、叶剑英同志先后担任红校校长兼政委。
从教训队、赤军校园到“红大”,公民军校建造从无到有,并逐渐正规化、规范化。红大是在赤军破坏国民党第四次“围歼”后建立的,第五次反“围歼”失利后,1934年秋,赤军开端长征,为保存军事隐秘,把“红大”等校隐名为“干部团”,陈赓任团长。长征中“红大”发扬了冲锋在前、勇于战役、不怕牺牲的光荣传统和优秀风格,践行了赤军坚决的革新崇奉。
中心赤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为培育高档党政军干部,1936年头,毛泽东提出建立赤军大学的主张。1936年6月,“中国工农赤军大学”在瓦窑堡举办开学典礼,毛泽东同志等中心领导到会。
1937年“七七”事故后,全民族抗战迸发,“中国工农赤军大学”于11月更名为“中国公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尔后,各大依据地相继兴办11所抗大分校。抗战成功后,“抗大”总校于1945年10月迁往东北,改建为东北军政大学,原“抗大”各分校也建立了军政大学或干校。1947年8月,豫西军政干校及有关随营校园、军校、干训班等兼并,在河南鲁山建立“豫陕鄂军政大学”,陈赓兼任校长。1948年9月,该校在河南临汝扩建为“华夏军区军事政治大学”(简称“华夏军大”),由刘伯承兼任校长和政委,张衍任政治部副主任主持作业。1949年5月,华夏军大迁至南京,扩建改名为“中国公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简称“二野军大”),仍由刘伯承兼任校长和政委,刘华清任校党委书记和政治部副主任,徐立行为教育长。二野所属各兵团依据指令也相继建立分校。
1950年5月,为习惯当地政权建造需求,二野军大四分校榜首期学员提早毕业,图为军大四分校八中队预科毕业留影
建校于革新圣地江西南昌
为习惯迅猛开展的革新局势和部队建造的需求,1949年5月4日,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总校在南京建立后,第二野战军所属第三、第四、第五兵团,别离建立二野军政大学分三分校、四分校、五分校。
1949年5月22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解放南昌后,兵团党委依据上级指示要求,6月13日作出建立军大四分校的决议,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为师级单位,归兵团直接领导,校园在兵团直属教训团的基础上组成,二野的第十全军、第十四军各军所属随营校园也划归第四分校建制,分校所需干部人员从兵团机关和各军抽调,二野军大四分校校长、政委由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兼任。
陈赓对办校准则、教育方法和干部的作业风格等作了详细指示,清晰提出:军大是红大和抗大的持续,确立了“坚决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办校政策,清晰以“联合、严峻、严厉、生动”为校风,以“培育公民解放军现代国防军军事政治干部”为练习政策,并创立校刊《学习导报》。
1949年7月20日,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在江西南昌莲塘镇伍龙岗(原南昌村庄师范校园)举办开学典礼,陈赓说话勉励学员承继和发扬“抗大”好传统、好风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忠实的、英勇的、守纪律的革新军人。他还为首期学员写了“努力学习革新知识,练习自己,为公民服务,为争夺全中国的解放而斗争”的题词。
向大西南进军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跟着公民解放军向大西南的进军脚步,部队打到哪儿,校园就办到哪儿,边行军、边学习,边战役成为其时办学首要特点,千里行军对这批学员是一次严厉而有用的军事教育学习实践。在进军大西南过程中,一路教育、一路招生。校园在向云南行军傍边又进行了3次招生,11月在广州接收学员1070名,大都来自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广州大学、文理商法学院等大学知识青年,许多港、澳和海外爱国华侨青年活跃报名应考,此刻全校师生增至3000余人。在佛山驻学期间捷报频传,贵州、四川、广西相继解放,12月9日,卢汉将军领导云南起义,1950年2月20日,中国公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和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在陈赓、宋任穷带领下进驻昆明城。
1950年3月20日,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从宜良乘坐“朱德号”列车抵达昆明,全校3000多学员排成四列纵队,经金碧路、护国路、南屏街、近来楼、正义路、武成路到达云南陆军讲武堂原址。校园自南昌动身途经赣、粤、桂、黔、滇5省13个县,历时7个月零6天,行程2670多公里,成功完成了向大西南的进军使命。
此刻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齐员满编,学员到达3200余人。其间参训队、女生队是校园直属队,还有4个大队,下设若干中队。因为云南陆军讲武堂原址条件有限,入住不下一切学员,其间校本部、参训队、女生队学员驻云南陆军讲武堂,其他大队一部分驻在北校场,四大队驻在小板桥。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办校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后,方案进行正规练习和学习。但因为其时云南匪患严峻,建立公民政权、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及其军官的使命深重,加之这一时期国际局势杂乱,公民水兵和空军组成军校也需求大批经过练习的知识青年。因而,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学员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原址学习2个月军事和政治,1950年5月25日提早毕业。陈赓在毕业典礼上说话:同学们在进军西南中得到练习,抓住了革新战争的尾巴。要紧记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说话,万里长征才走完了榜首步,必须狂妄自大,骄傲自大,必须艰苦斗争。他勉励我们要把在校园学到的革新知识和遭到的练习用到作业中去,为部队建造和当地政权建立作出奉献。
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办校八年
1950年3月初,中国公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从南京迁抵重庆,4月受命改名为中国公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军事政治大学。二野所辖第四兵团开办的分校,也受命改为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云南分校。依据其时局势开展,总校与分校在西南区域首要教育使命也进行了重要调整,对国民党起义、投诚、被俘的各级军官进行教育练习改造,一起持续接收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学员进行短期的军政练习,为部队培育宣教干部。
1950年5月下旬,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奉西南军区指令改编为西南军政大学云南分校,从属云南军区。这所校园是二野军政大分四分校的连续,校本部仍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原址内,校长、政委仍由陈赓兼任,教育长范戈、副教育长李青林,政治部主任刘增钰、副主任李再含。本来的4个学员大队扩编为4个总队,并新建立一个总队高档研究班和一个政工练习队。
1950年6月,校党委依据上级指示作出“关于起义军官战士练习作业决议”,清晰了教育练习的政策、准则和内容。练习总政策是:以对国家对公民担任的情绪,最大的责任心和耐性去联合、教育、改造起义官兵,使他们改动旧的人生观,建立新的人生观。
在这些接受教育改造的国民党起义官兵傍边,有部分中下级军官是两次进入这个校址学习,榜首次是民国时期的黄埔五分校,但没有真实理解是为谁学习、为谁交兵、为谁服务,仅仅遵守长官指令练就了军事身手。现在,他们再次进入这个校址学习,在公民戎行的军事院校中,他们经过《中国近代革新史》等体系的理论学习,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新中国和公民戎行有了正确的知道,全面理解了公民戎行的性质、主旨、使命。
起义官兵经过7个多月的学习,于1951年2月毕业。共有7237名起义官兵参加了毕业分配和安顿,其间包含74名将官,校以下军官和战士7163名。连同120名政工练习队学员,他们大多数会集到云南军区统一分配,校官以下人员留校507人,分配到野战部队约3500名。
跟着新中国建造开展和部队正规化建造需求,1951年2月,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云南分校受命改为云南军区初级步卒校园,尔后公民军校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原址内办学8年,1958年迁出。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入驻云南陆军讲武堂原址办学,在后来各个时期不断开展,有不同的校名。这所校园承继了公民戎行的光荣传统和优秀风格,是一座革新熔炉。它培育了大批听党指挥,政治合格,军事过硬,风格优秀,纪律严明的革新军人,为祖国大西南社会主义建造事业作出了重大奉献。
(作者单位:云南陆军讲武堂前史博物馆、云南省八路军新四军抗日前史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