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沈超
3月31日,首届我国胡公文明摄影展在永康拉开帷幕。清明节将近,当地大众祭扫胡公陵,并经过一幅幅光影著作,走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北宋清官胡则。
这位出生于金华永康的“公务员”,称不上闻名的思想家,也不算是出色的政治家,仅仅北宋一名一般的官员。但他的故事,千百年后仍然为人赞颂,乃至大众纷繁建起古刹留念,香火长盛不衰。
为何1000多年后还有人记住胡公、留念胡公?咱们从他身上的几个故事说起。
3月31日,首届我国胡公文明摄影展在永康开幕。胡公文明研究院 供图
一
胡公原名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宋端拱二年(989年)考取进士,是宋代婺州第一个获得进士功名的文人。
胡则的终身可以说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终身做了47年官,是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元老,先后在浔州、睦州、温州、福州、杭州、陈州等十州担任主官,任尚书户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权三司使(署理计相)等官职。
胡则画像。
没几年就换个方位,要想留下点政绩,并不简单。电视剧《县委大院》主人公说:“只需你干的一件事能被老大众记住,那就不简单了”,而胡则47年的为官生计中,让大众记住的事远不止一件两件,其间“为民请命”的情怀至今传扬。
宋明道元年(1032年),现已70岁的胡则出任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当年,江淮流域大旱,江南地区生灵涂炭、饿殍遍野,可是朝廷仍然要征收身丁钱(人头税),连残疾人也不能逃过。
他因而上奏:永免江南十四州身丁钱。其时,不少朝臣打击胡则,“只管大众的粮袋,不论朝廷的钱袋”。但胡则毫不动摇,胪陈民众之困苦,尽诉丁钱之积弊。宋仁宗为三朝元老的忠君爱民情怀所动,下旨永久革除衢(州)婺(州)两州丁钱。
大众喜大普奔。
更早些的宋天圣三年(1025年),胡则刚出任福州知州,朝廷预备进步福州的庄田租金。他体察民情,查明现实,上奏劝止。朝廷赞同不加租,后来却又计划将庄田回收变卖,卖价昂扬,大众激愤。胡则再次上奏,可奏章如杳无音信。
胡则第三次上奏时,遭到了部下力劝。胡则知道,坚持上奏会触怒朝廷,可是他更清楚,庄田是很多佃农养家糊口的支柱。在大众命运与个人出路面前,他决然挑选了前者,并说道,“大众有疾苦,当官的一定要发声,一味依从,这个官不妥也罢。”
胡则舍官保庄田之举,终引起朝廷注重,下旨租赋折半,宽限三年。三年后又予全免。
手拿乌纱帽,为民请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胡则因而在民间被称为“胡公”,乡里大众纷繁建起了胡公庙来留念他。
坐落永康方岩山顶的胡公祠。
二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胡公文明的精华。这也是全国大众对历代官员最基本、最朴素、最重要的官德期盼。
提到官德,就不得不提政绩。望文生义,便是从政之绩、施政之绩,指各级行政官员在任期内实行职务所获得的成果和奉献。而政绩观首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为谁干事、怎样干事”“寻求什么政绩、怎么寻求政绩”。
在造福一方和政绩斐然之间寻觅平衡点,绝非轻轻松松能完成,常常是前方有阻力,上方有压力,动辄有危险。
地处杭州老龙井御茶园的胡公馆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几个大字分外夺目。
宋天圣八年(1030年),68岁的胡则迎来了仕途上最光辉的时期——他由河北都转运使升为给事中、权三司使。三司使,又称计相,是宋代主管全国财务经济的最高长官。
山西的解州(今运城),是北宋重要的食盐产地,也是重要的财务来历。其时,解州盐池的盐堆积成山,而大众却无盐可用。
怎么处理盐荒?胡则察访后,提出“盐制改官卖为商销”。但是,在其时重农抑商的社会环境下,这个提议引起了朝中官员的竭力对立,以为有辱圣人治国之道,更有人说他是官商勾结。
胡则深知官盐官销利益扑朔迷离,一有不小心,就会倒持泰阿;何况,其时他现已68岁,正常情况下再过两年就退休了,是不是还值得领衔变革?
现实是,胡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义无反顾,与盛度、王随一同,再奏《互易商货五利之法》,言之有据、一针见血,宋仁宗准奏,新盐政实施。有了市场竞争,盐的价格降了,质量好了,生意顺了,大众同乡得益了。而胡公却因变革开罪权贵,一年后从计相贬为知州。
盐法变革,是北宋第一次经济变革,它冲破了传统观念,使商业得到注重与开展,也启蒙影响了宋代后来的系列变革与文明理念。
胡则为何如此坚韧、坚固、坚持?由于他深知大众的民生等待。推陈出新、为民造福,便成为他终身不懈的自觉举动。
胡公故乡。
三
胡则身上,有浙江人“求真务实”“敞开图强”的精力。
宋天禧三年(1019年),胡公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有一艘外国商船在海南遇险,向官府求救。
胡则当即命琼州府贷钱三百万给外商,但遭到不少官员劝止,以为外商语言不通,不能冒险。
胡则说:人有难,要相帮。外商向大宋求救,如置之脑后,岂是大国应有的风姿!再说开辟海路,互易商货四方,利华益邦。
他决然自己担保,救援外商。后外商回来,返还假贷十倍——三千万!宋真宗听后大喜,赞誉胡公胸襟宽广、勇于担任、睦邻怀远、为国争光。
宋天圣四年(1026年),胡则任右谏议大夫、首知杭州。其时,钱塘水患暴虐,大众颠沛流离。一就任,胡则即带幕僚和工匠勘测钱塘江,发布的第一道知州令,便是建筑钱塘堤防。
水患变成水利,得到了民众支持,也为后来的另一位杭州知州苏东坡管理西湖打下了根底,才有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美景。杭州大众称胡公为“神”,在西湖龙井为他建了生祠。
永康方岩庙会是留念胡则的大型庙会风俗,距今已有近千年前史,可谓“江南庙会之最”。2011年,方岩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维护名录。
千百年来,衡量官员政绩的标尺往往离不开一杆秤——老大众的点评。
爱惜民力,为民就事诚心诚意、躬身而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绝不功败垂成。胡公树立了典范,也供给了镜鉴。胡公精力犹如甘泉清风,源源不绝。
“转载请注明出处”